玩家必看“牛牛链接的房间怎么开”教程房卡分享
13
2025-05-21
日前,家住宝山的71岁老读者王增华联系记者,希望捐赠一本他精心保存了20多年的新民晚报1958年4月合订本。今早,记者来到他家,从他手中接过这本记录晚报发展、见证岁月温情的合订本,并代表报社为他送上捐赠证书。
这本合订本首页——1958年4月1日的报纸,是由新民报·晚刊改名为新民晚报后首期报纸,弥足珍贵。而这本合订本也承载着王增华一家三代与这张96岁报纸的深情厚谊。他告诉记者,这本合订本是在2002年机缘巧合下获得的,当时就觉得摸着这泛黄的纸张有着岁月温润的触感。因为从小家中就订晚报,父亲是新民晚报的老读者,读了一辈子晚报。耳濡目染,他对这份报纸的感情也不同寻常。
在王增华的童年记忆里,每天买晚报是一件大事。“那时候,家中不那么宽裕,按月订报有点‘吃力’,都是我每天拿上3分钱,等在售报摊买报。通常晚报还没到,队伍已经排很长了。送报员一到,一沓沓晚报几分钟就卖完了。”他说,“更早些时候,还没书报摊,我放学回来,丢下书包,就等在弄堂口,等着背着挎包的卖报员沿街叫卖,老远听到‘夜报,夜报’的叫卖声,马上迎上去。”
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读报是家中一大乐趣,往往是父母在烧晚饭间隙先看,晚报上都是短小精悍的文章,特别适合在忙碌间隙阅读。而晚饭后,这份乐趣被传递到家中子女手中,“我对文学的兴趣也是从那时候培养的”。
虽然王增华之后从事的是技术工作,但读报成为陪伴他一生的习惯,包括现在的集报爱好也是在小时候就埋下了种子。他感慨地表示,新民晚报不仅是获取信息的窗口,更是陪伴他度过无数时光的老友。“晚报见证了我的成长,从结婚生子到退休生活,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陪伴。我的儿子也因为从小读晚报,还曾兴致勃勃地写文章投稿。”他说。
老读者王增华和捐赠证书
此次捐赠的合订本共30份报纸,这些报纸被精心装订,封面标注着年份和月份。闲暇时,王增华时常会翻阅老报纸,他说:“回看逾一甲子前的新闻报道,能看到岁月变迁。”比如,在1958年4月18日的新民晚报第2版,刊登着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白毛女》即将到上海演出的预告,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都纷纷发表了感想文章。1958年4月21日的报纸上,刊登了还是青年钢琴家的刘诗昆在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消息。
之所以想要将这本珍贵的合订本捐赠给新民晚报社,王增华坦言,这些珍贵的报纸被留在家中太过“寂寞”,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发挥更大的价值。他说:“这些珍贵的藏报应该回到报社,或者能被更多喜欢的人看到,它们记录了那些年的大事小情,是一份珍贵的记忆。”
今天,这本难得的合订本“回家”,被新民晚报百年报史馆永久珍藏。它作为历史的见证,将成为报史馆的重要展品,供后人了解新民晚报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
新民晚报作为上海的重要文化符号,始终深受读者喜爱。此次老读者的捐赠,不仅体现了读者对报纸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报纸在记录时代、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新民晚报将继续秉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提供更优质的内容,续写与读者、与这座城市的美好故事。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